貢茶之地:易武古鎮,尋找昔日輝煌之“利潤城”
滄桑,一半是曆史,一半是體會。一段封塵的曆史會在一個偶然的時節被悄然開啓,而真的感受又往往是在喧嚣以後片刻甯靜的靈魂出竅……
“利潤城”的涵義目前還沒有找到确切的曆史記載。按經濟學理論來說,利潤是指剩餘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從曆史觀點看,南诏時期不可能用經濟學的理論去解釋它。從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大唐和吐蕃百年戰争期間,南诏迅速崛起,茶葉的需求和南诏的“以茶治邊”政策,使茶葉成爲了南诏的戰略物資。作爲茶葉産地的易武在當時的政冶、經濟、軍事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南诏在易武設置了“利潤城”。正如茶馬古道上的永安橋碑文記載:“雲南迤南之利,首在茶。”
明末清初,内地人看到易武這塊肥沃的土地和宜人的氣候以及發展茶業的巨大潛力,便遷居而來。特别是石屏人大量遷居,掀起了一陣相約“奔茶山”的熱潮。他們不僅恢複了夕日丢棄的老茶園,還新墾種植了許多新茶園,使易武的茶業從複蘇到興旺,成爲有名的萬畝茶園萬擔茶的主産區,一度名揚海内外。據說在産茶旺季,每天有五六百匹騾馬在易武集散,進行茶葉交易,此時從事茶業者數萬人,可謂商旅雲集,熱鬧非凡。茶成了易武的象征,成了易武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方圓數百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茶産業迅速進入了發展的頂峰。據《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古六大茶山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山(包括漫撒茶山)年産曬青毛茶7萬擔,最高時達到10萬擔(每擔150老斤),倚邦茶山(包括蠻磚、革登)年産茶葉兩萬擔。正是由于茶産業的興旺發展,使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蓋樓房、建寺廟、辦茶莊、開店鋪、辦學堂、築路架橋興旺發達的景象。四合院式樓房在易武、曼洛、麻黑、曼撒、曼臘等地紛紛修建,2~3米見寬的青石闆街道在易武鋪就。從事茶業的人超過了6萬,管理茶園的、采茶的、加工茶葉的、收購販運的、開店鋪的遍布村村寨寨大街小巷。在運茶旺季(10月到來年3月),每天有上千匹螺馬在易武集散,将茶運銷中外,又将糧食、日用百貨等運入易武。
圖爲:南茗佳人古樹茶春茶“無鋒”
這派繁榮的景象可以從古鎮上那一條條滄桑的石闆路上感受到,更能從厚重石闆上深深的馬蹄印中得出驗證。我把手指伸進這蹄印裏一量,足有半個指頭深(将近一寸),正是這一群群不倦的馬幫、一批批辛勞的馬鍋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硬是用這片輕飄飄的綠葉馱出了個“利潤城”。也正是這些偉大的馬幫、勤勞智慧的茶人們,讓我每次去易武都必去古鎮走走,我不是去走馬觀花、不是去轉悠,而是去感受一種力量、尋找一種感覺、傾聽一種聲音……
茶業是易武經濟的支柱,茶業的空前發展對易武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推動作用。茶業不僅增加了當地群衆的收入、提高了物質生活水平,還增加了國家财政收入,溝通了易武與全國各地的聯系,增進了相互的了解,促進了地區的繁榮昌盛。下列明、清時期征稅标準:
由于茶業不斷的發展,使易武成爲古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之首和主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爲擴大易武與内地的交流,解決茶葉外運的交通問題,普洱府思茅廳、易武兩土司署、社會名流、茶商積極捐資,修建了以易武爲中心向外輻射,經漫撒、麻黑、倚邦、勐旺、思茅到普洱、昆明、香港以及越南、印度、老撾等國家和地區,寬兩米的石闆路8條(古稱駝茶大道、現稱茶馬古道),其中易武至思茅段最長,有535華裏。節選曾麗雲《易武—古茶第一鎮》一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