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葳古茶樹的起源
邦葳古茶樹的起源
邦崴過渡型茶樹生長在海拔1900米的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新寨寨腳園地理。它歷經風雨滄桑,以頑強的生命力,從古至今一直被當地茶民所採摘利用,但鮮為人知。知道1991年3月,思茅地區茶學理事長何仕華先生,才上山找到了這株茶樹。他丈量了樹高、直徑、樹冠、分生樹幹、還收集了落地的茶花、果和殼。並收集到茶樹主人魏壯和家採摘加工的曬青毛茶樣品。
為了進一步考證這株大茶樹的植物學特徵、樹齡及其價值。經何仕華提議,有思茅地區茶葉學會、行署外貿局、農牧局茶葉專家于1991年4月和11月兩次對該茶樹進行綜合考察,經過現場測量、取樣觀察、茶樣品嘗、並把菜樣送雲南茶葉研究所化驗分析,結果顯示,茶樹所含化學成分和細胞組織結構與栽培型茶樹相同,但樹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徵與野生茶樹接近,樹齡千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有關部門組織了眾多專家,對這顆古茶樹進行了叫為正式的考察論證分析,得出共同的簽訂意見,邦崴古茶樹為喬木型大茶樹,樹枝直立,分支密,樹高11.8米,樹幅8.2米X9.0米,根勁1.14米,最低分支高70釐米,一級分枝3個,二級分支13個,茶樹葉征平均長13.3釐米,寬5.3釐米,葉形長橢圓,葉面微隆,有光澤,葉葉緣微波,葉身體平或稍內折,葉質厚軟,葉齒細淺,葉脈7-12對,葉背,主脈,葉柄多毛.鱗片,芽葉,嫩梢多毛,芽葉黃綠色,節間長3.7釐米。花冠較大,平均花徑4.6毫米X4.3毫米,綠色。外無毛。邊緣有睫毛,內有毛,花梗長平均1.37釐米,苞痕2-3個,果徑平均2.8釐米X2.5釐米,果形扁園或腎形,果皮綠色亦微毛,外種皮上除有胚痕外,還有一下陷的園痕。抗塑性強,末亦凍寒或早寒的發生。
適制紅茶,當群眾常年採制,品質良好,綠茶(青茶炒青樣)經品嘗。滋味鮮濃。綜合樹形,葉片和花果形態,專家組認為,是野生型與栽培型間的過渡類型,屬古茶熟,可直接利用,關於瀾滄邦威古茶樹胡樹齡,多數專家估算在千年左右。專家組一致認為,瀾滄邦威過渡型古茶熟,反映國茶樹發源與早期馴化利用同源,為區別於一般大茶樹,定名為“邦威古茶樹”。瀾滄邦威過渡型古茶樹的發現,對研究茶樹起源和進化、茶樹原產地、茶樹馴化生物學,茶樹良種選育、農業遺產與農藝歷史,地方社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黃桂樞先生從邦威周圍的新石器考古和民族學資料來研究,認為邦威古茶樹是古代布郎族先民對野生茶樹進行馴化栽培的結晶,華南農業大學學者李斌先生做了微觀研究後的論文得出結論說:“瀾滄邦威古茶樹是較雲南大葉種和印度阿姆種更始、起源更早的茶樹,是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類型。”這棵古茶樹的發現非常有力地證明了世界茶樹原產地在雲南。
上一篇:易武——老茶号之乡
下一篇:普洱茶與攸樂人不得不說的故事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精選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